B老狐狸,假装高深

老狐狸,假装高深

老狐狸

Old Fox

导演: 萧雅全

编剧: 萧雅全

主演: 白润音 / 刘冠廷 / 陈慕义 / 刘奕儿 / 门胁麦 / 黄健玮 / 温升豪 / 班铁翔 / 杨丽音 / 傅孟柏 / 高英轩 / 庄益增 / 张再兴 / 许博维 / 管罄 / 钟瑶 / 游珈瑄 / 郑旸恩 / 戴雅芝 / 姜仁 / 萧鸿文 / 黄舒湄 / 康禄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片长: 112分钟

《老狐狸》是个寓言故事。

而且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个寓言,把“赋比兴”的手法用得飞起,最后结尾还知道call back呼应主题,中小学优秀作文模板既视感。

电影当然试图深刻,且摆出了严肃的姿态。但短视频时代,一切严肃又无法讳莫如深,生怕冷落了观众,赶走了市场,就又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来龙去脉讲个清楚明白。

比如不厌其烦地展示着小孩与“老狐狸”对照,台词讲,镜头拍,直白地对影自话,你就是我,我不是你,一遍又一遍,生怕观众看不懂不理解。

人物关系也是,简单镜头就能交待,些许留白,让观众去想,有画面外的宽广,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前辈们早做过太多优秀示范。到了这一代,就是给你闪回,直白得像偶像剧,青梅竹马、求而不得,还闪不止一次,咔嚓咔嚓,节奏稀碎。细节的符号,都用明确的台词点明,特写给足,生怕观众看不到,一点想象都不给。如此的还有“老狐狸”的儿子,与小孩的渊源,比比皆是。

电影是事无巨细的,不厌其烦的,电视剧似的拍法,非常体量观众的理解力和共情力,试图用主题的高级感,掩盖形式上的俗气。这是近些年台湾电影的老毛病,故作深刻,贩卖刻奇,空有话题感,却毫无思想性,归根结底还是讨好浅薄的观众,用最直白的表达,为他们营造貌似深刻的严肃感,以便自我感动。

回顾这几十年,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以商业化为分界,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最后却都不可避免走入衰微,又分别向对方的样子靠拢。

香港电影越来越本土,越来越文艺,越来越关注个体叙事;台湾电影也开始不避讳商业和娱乐,偶尔也想搞个大片,既要又要。根归结底,是中国经济强势崛起,也顺势主导了华语文化的市场和话语权。无论台湾或香港,走怎样的路线,曾经在华语流行文化中呼风唤雨的地位依然雨打风吹,一去不返了。要逐步回归于区域性的文化表达,向内收缩。

所以当下,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也有了更多话题的共通性,《老狐狸》也好,《周处除三害》也好,都是很难完整定义属性的作品。融合得好的屈指可数,大多都是商业不商业,艺术不艺术。之于台湾新电影,侯孝贤和杨德昌已是历史符号,只有钟孟宏、黄信尧还在撑台面,他们的电影是好的,但显然,其他新人走得并不顺当。

短视频时代,风潮稍纵即逝,只能唯快不破,投机取巧便成了理性选择,谁还会花几年时间去磨本子、磨角色,套个好用的概念,故事平铺直叙,角色再来点与身份毫不相符的云山雾罩的表达,就仿佛深刻起来,皆大欢喜。

否则你看,最近金马奖的大热门,《老狐狸》也好,《

周处除三害

》也好,哪部电影的逻辑经得住仔细推敲?哪部不是揣着一堆毫无营养的大道理对着观众填鸭式输出?借小孩视角讲大人故事,但凡看过意向主题都很像的《

一一

》,也不太有底气能对这部电影提出表扬。

看惯了短视频的观众们居然甘之如饴,对着这隐藏得极深的爹味,无比受用。自以为洞察了人生了不起的真理,还非常沉迷于那貌似平和恬淡的腔调,觉得是享用了一期一会的白粥一碗,品尽人生况味。观众们对着清粥大发感慨时,老板正在后厨就着猛火稀饭狂放增稠剂。这种对着工业产品,感慨手工时代文明奇迹,才是讽刺所在。

如果说电影前100分钟,还在一股貌似平和的气氛下,做出了点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那结尾则是彻底掉入了学生腔,完全是技法和想法全面匮乏的暴露。那句“还真是个老狐狸”,低幼得像个读绘本的小孩,相比宫崎骏仍在影院上映的《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那毫不拖泥带水的收尾,不知差了几万里。

说来道理旧人都讲过,张爱玲讲出名要趁早,网络时代更要分秒必争,所以新人们用巧劲走捷径,但结果就是这样,泥沙俱下。可它们偏偏还备受关注,大受好评,甚至喊出年度最佳这样奇妙的评价,“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