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周处除三害》:在“爽片”之外,看到正义的灰度|荔枝影评

《周处除三害》:在“爽片”之外,看到正义的灰度|荔枝影评

荔枝新闻

2024-03-16 16:57发布于江苏江苏广电集团《荔枝新闻》客户端官方账号

文/阿宝(作者阿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自从《周处除三害》开始点映后,该片的口碑和评分就一路走高。有意思的是,本片的“高潮片段”,也就是主角陈桂林惩治邪教徒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交平台上的热梗。图片确实,单从本片的剧情大纲来看,它讲述的故事很有一些“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爽片”味道——一个自以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罪犯意外发现通缉榜上竟然还有两个人排名比自己靠前,于是凭借自己的门路消灭了他们,这个设定听上去就很有新意,对不对?但是,电影不应该仅仅给出简单的答案或道理,而是应促使观众重新思考生活与人生。这正是《周处除三害》的价值所在。身为“周处”的陈桂林,确实比“香港仔”以及“尊者”更多了一份豪情和义气,但他的神奇经历里透露出来的并非是正义,而恰恰是正义的灰度,也就是那些我们在生活中无法准确定义的灰色地带。图片电影有一个值得玩味的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片头的图像就显示了这三种动物互相撕咬的情景。其中的意思很明显,本片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所谓“贪嗔痴”,不过是借用宗教的概念,讲述人性的弱点。“香港仔”对应的是嗔,他喜怒无常、手段残忍,虐待手下和继女;“尊者”对应的是贪,他以宗教之名欺骗众人,贪图的是钱财与美色;陈桂林对应的是痴,他的内心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要“干一票大的”,让世人都记住他的名字。但和前两人不同的是,陈桂林在旅途中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无意间救下了小美和快意恩仇地消灭邪教徒这两件事,让他看清了自己,也懂得了自己的使命。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直在追捕他却徒劳无功的警察陈灰。如果不是陈桂林在船上拨出的那通电话,陈灰和他的同事恐怕还和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寻找陈桂林的踪迹。这恰恰是一种深刻的讽刺:如何实现正义?按照既有的规则和常规的操作,我们是不是永远拿那些恶人没办法?陈桂林的暴力举动当然不值得提倡,但他的行为却真真切切地实现了某种正义,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误入歧途的罪犯?同样,陈桂林在无意间救下了被“香港仔”虐待的程小美,但后者的一番话却让他一时沉默:原来,当年程小美的母亲也是被“香港仔”救下的。这似乎是一种循环,少女被救,但她不知道什么才是“自由”。这无疑也是对陈桂林以及广大观众的一记当头棒喝:所谓的快意恩仇,到底有没有实现正义?一路走来的陈桂林,似乎醒悟了,但对我们来说,迷惑仍在眼前。图片也正因此,本片最后的煽情桥段就来得比较突兀和不自然。比如,被陈桂林弄瞎一只眼的陈灰突然就好像理解了对方,和他惺惺相惜起来;又比如,程小美为陈桂林最后一次剃须,完成了之前没能完成的约定。温情十足的镜头似乎都在向观众交代:陈桂林终于弃恶从善,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但这恰恰削弱了本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三个罪犯互相撕咬的故事应该让我们更深刻地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来博取观众的眼泪。在片尾,另一重反转也在拷问,陈桂林一路上的拼杀和搏命,到底有没有意义?张贵卿本来只想哄骗陈桂林去自首,却无意间真的为社会除去了“三害”,做到了警方一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这是不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讽刺?图片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周处除三害》能够得到网友和观众的点赞,正因为它把一系列问题抛给了我们,让我们重新去认识正义的灰度,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比起炒作、话题、热度,这才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价值所在。
查看原图 4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