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沙丘2,又臭又长
沙丘2,又臭又长
南风窗
2024-03-18 11:37发布于中国香港南风窗官方账号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邹迪阳“得香料者,得天下。”《沙丘2》开头,哈克南家族的成员压低喉音,吐出这句野心勃勃的秘语,像是在原作庞大的世界观框架内楔入了一枚钉子,同时也预演着新的战火纷飞,和人物命运的颠簸。回溯《沙丘》系列电影立项的时候,几乎没人能断言,这个获封“影史改编难度之最”的IP,能否如愿搏出位。尽管坐拥一众欧美新生代顶流,但影片所面对的设定之宏大,隐喻之繁复,若没拿捏好,只会让出品方传奇影业和华纳蒙羞。所幸,在法裔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掌舵下,这艘巨舰没有撞沉。背负着前作的口碑光环,续集终于在三年后推出,维伦纽瓦亲临国内跑宣传,影片上映一周后,票房刚刚突破2亿。维伦纽瓦在中国路演现场 /图源:微博@电影票房这个成绩有些黯淡,也未成功挑落《周处除三害》登顶——然而,考虑到166分钟的片长,和近年来好莱坞在国内的声望退潮,业已勉强达到了合格线。至于观众们最惦记的,也就是在上篇“超长预告”后,续作是否对得起两年半的苦等。依我所见,《沙丘2》在剧情线深化、视听沉浸感的营造上,有了更多锐意求变的精神。但,很难说影片那遭人诟病的内核,是否得到了改善。抛开对整个现代电影工业卓著的意义,距离摘得当世“科幻神作”的桂冠,《沙丘》或许还只前进了小半步。01被寄生的「天选之子」《沙丘2》的先行海报上,主人公保罗和契妮并肩而立,神态肃穆而轩昂,手执晶牙匕,斗篷飘摇在风中,犹如来自古罗马帝国的斗士。对观众而言,这种视觉上的聚焦,似乎铺垫了二人的情感牵绊将在本作得到更多呈现。而在原著党的视角里,比起伉俪情深的意味,当中又多了些隐隐的不安感:上部见证了家族灭门的惨剧后,保罗和母亲杰西卡被迫暗夜潜行,和生存经验丰富的弗雷曼人结盟。前者则在谋划复仇的同时,迟疑着是否要顺从于加诸自身的“天命”。 “天命”(providence),这个浸润玄学色彩的词,在片中不断被杰西卡、斯第尔格(弗雷曼人的首领)等人提及。它指向了杰西卡所在的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所肩负的一项隐秘工程:在弗雷曼人的部落中,借用巫术和洗脑的力量,散布有关保罗即李桑·阿尔·盖布的传说。保罗被姐妹会宣传为厄拉科斯星球的救世主所谓的李桑·阿尔·盖布,也就是如圣经中的摩西那样,能带领信众走出苦难、前往应许之地的救世主。只不过,比起真正的信仰显灵,对“救世主”神话的宣扬,毋宁说是人为操纵的谎言,其目的则是为了巩固姐妹会的权势。保罗深知被其掳掠的代价,因此起初他训练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外族供奉的神,而是努力融入其间(掌握沙漠中的生存技巧,包括步态和驾驭“沙虫”等等),却在成长道路上,逐渐迷失、陷落在了宿命的大网中。在此,原著作者赫伯特展现出了冷峻的思辨力量,也将整个故事推向了传统“英雄神话”的对立面。在传统叙事的样板中,主角作为天选之子,往往有着相对于凡人更高贵的神祇特点,但《沙丘》中的保罗,却像是在母亲野心的唆使,和集体狂热情绪的裹挟下,无奈却又自愿成为了宗教的牺牲品,为轰烈的巫术表演贴上最后一道咒符。《沙丘》剧照很难说这样一个被各方势力包围、拉扯的人物,具有多强的反叛意志。这也是为何,后世对于《沙丘》所做的解读,有不少都绕过了具体的喻指分析,转而将“宗教”“心灵”拟为关键词。原著为我们勾勒的,本就不是多么诗意的映像,而是一片荒凉、破败和充满幻觉投射的废土。在对信仰“纯正性”的叩问上,影片很难不让人想到近期高话题度的《周处除三害》。二者都在后半段讲了同一件事情:当貌似神棍的伪真理在人们脑海内扎根、发酵后,会释放出多大的影响力。《沙丘2》中厄拉科斯星球的南境,由于能源(香料)过度开采,加上无休止的压迫,民众常年生活在物质枯竭的恐慌中,价值根基被掏空,继而加速了“先知”预言的渗透。如果说第一部冲突感的高潮,更多源于厄崔迪灭族的惨烈,余下皆是错落的情节线头,《沙丘2》则借这场跨世纪的造神运动,进一步明晰了系列的主旨,即“没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对于保罗、杰西卡等人而言,前路的轨道是既定的。但在结尾,契妮望向银幕下、悲愤坚毅的面孔,又让人依稀看到了些新的可能。02落伍的「弥赛亚叙事」?在和作为备选天选之子的哈克南反派菲德·罗萨决斗前,保罗突然“背叛”契妮,宣布将迎娶皇帝的女儿伊勒琅公主,这个出其不意的转折,顿时在坐席间掀起一阵哄笑。在对《沙丘》系列的评价中,不少观众揶揄其高深外表下“龙傲天爽文”的本质,认为这种王子复仇的套路,已然和时下的风潮脱节。但深入不难发现,“大男主”一类说辞是不准确,甚至具有误导性的。《沙丘2》并未执意于强调正典的白人救世主形象,相反,保罗肩负的“弥赛亚”使命,从根源上是反英雄、糅合了几丝悲剧色彩的。对于姐妹会等庞大的势力,他不过是战略性的棋子,而愚民口中的他,也只是“神迹”降临的征兆。到最后,他代表不了自己,只能和过去的安稳决裂。《沙丘2》剧照近日在国内接受采访时,维伦纽瓦称和保罗比起来,赞达亚饰演的契妮才是理解《沙丘2》的关键。的确,和以斯第尔格为首、被“信仰”冲昏头的大多数弗雷曼人相比,她就像是沙漠中的清泉,始终维持着独立、清醒而审慎的立场,丝毫不为极化的环境气候所动。但,如此也招致了新的疑虑:为何偏偏是她,拥有如此强烈的主体意识,以至于在俯身行跪礼的人群中看起来甚是突兀?起码就本作而言,主创并没有余力在紧张、高压的主线之外,去展开对契妮的挖掘。围绕这个角色所做的大胆改编和重塑,故而看上去更像是服务于当前性别政治的策略。这让人想到前几日刚问鼎奥斯卡的《奥本海默》,后者去年上映时,也曾受到同样的质询,即女性存在感和比重的削弱。公允来讲,诺兰在剧本中为奥本海默的妻子凯蒂铺设了很多精彩的对手戏,尤其是审讯室内一场犀利而智慧的嘴炮,观感相当过瘾。不过,在全片的历史主旋律和理工视角统摄下,这些女性轮廓的浮现,定格在了片段性、即时性的闪光。它们所拼贴出的,依旧是科学家的‘贤内助”,尽管多了些棱角和力量感,却只能将人物在公共领域的成就无奈抹去。《奥本海默》剧照如果换个角度,剥离传统的性别划分标准,着眼于更微妙的“性别气质”探究上,或许能探究一些新意。毕竟,无论被异见者迫害、眼窝凹陷的奥本海默,还是《沙丘》中保罗那张古典而纤弱的面庞,都迥然于常见的Alpha男性气概,也为影片深邃如交响诗般的主题和氛围,找到了贴恰的视觉载体。遗憾的是,和前者作为传记片,赋予人物相对完整、多层次的书写不同,保罗在故事中的呈现,未能逃脱保守的命运摆布和奴役,这也是为何他在接近尾声时的一系列心理转折,粗看不免潦草。至于对原著陌生的观众,大概很难反应过来,为何保罗饮下由溺死的沙虫制成的“生命之水”后,会瞬间变得判若两人,而他对契妮的那番表白“我会永远爱你,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又隐含了怎样的决绝和凄哀。《沙丘2》剧照实际上,被情节赶着跑、大幅压缩的不仅是他。影片中几股混战的势力,除了哈克南家族有较多刻画,从姐妹会、皇帝麾下的萨多卡军团到弗雷曼人,都在影片推进到中途时,简化成了形同背景板的存在。就连此前备受影迷期待、由蕾雅·赛杜饰演的玛戈夫人,出场几分钟后也很快下线。安雅扮演的妹妹厄莉娅,更是还处在胎儿阶段,在片中只晃过一个惊鸿的剪影。想来,这也是《沙丘2》在国内讨论和关注度有限,或者说和大众影迷联结感较弱的缘由。在沙海中跋涉近三小时后,我们手握神秘、暧昧的图纸,收获了海量细节和彩蛋,然而当中充斥着太多静态的肖像画,却没几个真正经得起端详的人物。03生不逢时的巨作解读了影片在人物构建上的软肋之后,回到那个更实际的问题:在这部作品中,维伦纽瓦对视听语言的理解和把控,有何标志性的亮点吗?答案是肯定的,相对于好莱坞大多数“庸匠”而言,这个日常温和、低调的魁北克人,处理起人物和景观间特殊的关系,仍旧有着出色而融贯的直觉力。他总能用酷爱的广角和大全景俯拍,独具造型意识的构图,将人物拉伸到一个不易察觉的角落,从中分泌出无需多言的寂寥和对比感。《沙丘2》中最直接的证据,便是保罗驯服沙虫这场重头戏。前者缓慢的挪步,与后者从画面纵深处跃起、不断迫近的身影于水平线上并置,如同倒计时一般,营造出极强的情绪张力。远古巨兽对“人”的凝视和碾压,在此产生了比上部更非凡的效果。《沙丘2》剧照而哈克南人所在的杰迪主星,则从另一角度对“博大”做出了让人窒息的诠释。导演和摄影在前期讨论中,决定用红外线进行拍摄,以求还原书中对这颗星球的描写(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来自太阳的可见光)。这一颇具创造力的选择,使得“三角竞技场”成了片中的华彩段落。沸腾的民众和诡异黑白色调,如同将纳粹宣传片《意志的胜利》搬上了银幕。此外,在局部世界观和生态系统的展示上,《沙丘2》也保留了些余味,譬如弗雷曼人对水资源彻底的开发和利用,杰西卡成为继任“圣母”前完成的仪式等等。这些看似繁杂的枝蔓,经由巨幕格式的加持,为观众在幻境间游走增添了不少非日常的、神圣的趣致。《沙丘2》剧照可当我们抽掉体验性的插叙,将目光收回到故事主轴上,便会发现它粗壮的骨骼,并未由于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视觉填充而变得更轻灵、细腻。多数时候,一种被宏大“史诗感”压倒的疲惫弥漫在画面中,以不苟言笑式的表情和手法,演绎着深沉的人性概念图。在封建的权谋、宗族和血缘斗争之外,盖上酷炫瑰丽的画布,以《沙丘》为代表的“太空歌剧”作品,大都逃不出同样的矛盾感。尽管整个故事架设在未来的帝国中,却有着鲜明的殖民主义文学风味;以弗雷曼人为首的部族,捍卫自然,坚持用冷兵器搏斗;“姐妹会”这个为人乐道的设定,在服化上借鉴了中世纪的修女,冥冥中传递出对母系秩序的尊崇和向往。《沙丘》剧照倒回半个多世纪前,这部兼具未来主义和社会政治、环保、神学等综合视野的“巨作”,无疑是深具启发意义的。这也是为何从《星球大战》到《风之谷》,后世许多经典作品都以《沙丘》为母本的原因所在。然而今天国内的主流观众,在对各色宫斗场面、家庭伦理剧,抑或是外部的新闻图像脱敏后,还能否从影片中咂出些新鲜劲儿,实在值得打上一个问号。回到创作者的层面,维伦纽瓦相较于雷德利·斯科特、库布里克等科幻大神,虽然理论储备丰厚,却很难在前人基础上作出颠覆的创新。其真正的长处是对叙事气韵流动的捕捉,和对科幻命题的文艺化、意境化表现,好比在《降临》中用呼吸和清冷感十足的镜头,浇铸记忆的容器,或是在《银翼杀手2049》中以现代光影美学,弥补影片在思想维度上的缺憾。和这些“原型”足够优秀,探讨的话题也较为当下的作品比起来,《沙丘》作为一个迟到数年的大工程,出于自身体量之浩瀚,要得到为人叹服的影视化呈现,本就殊为不易。何况“宿命”“宗教”等古早而晦涩的语词,并不像《魔戒》三部曲那样,有更亲切的普世价值观做支撑,稍欠些火候,便会被寓言的惯性动作牵制,落得不尴不尬的境地。《魔戒2》剧照对于《沙丘3》,我仍会抱以谨慎的期待,前提是修正下观影预期。因为翻阅“史诗”,并不一定要为了多么激烈而辛辣的反转,或是从中悟出什么大道理,也可能只是纵身跃入章节的缝隙间,去体味“寄蜉蝣于天地”的不安和拉扯,如同赫伯特当年在书中所写:“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END-编辑 | 阿树排版 | 起起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