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大博弈》:写国企改革的戏,为啥也开始“悬浮”了?

周梅森新作、重工题材、商战——这几个关键词,是《大博弈》的质量保障。

周梅森算是国产剧的金字招牌之一——《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等作品,让这位编剧受到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认可。

然而播出至今,《大博弈》在不同的观众群之间,收到的反馈差异十分明显——线下收视率高,超过《底线》《那山那海》等剧,排名第一,网播存在感则颇低,热度不及《点燃我,温暖你》《谢谢你医生》。

用轻松口吻讲严肃故事

《大博弈》讲述了百年国企绝地求生的过程中,几方势力博弈的故事。

北方机械厂即将破产,市政府要着手处理清算工作。副厂长孙和平被老厂长紧急召回,成为新任厂长。接到这个烫手山芋,找钱是孙和平的头等大事。

厂里其他人都不看好孙和平,认为他爱搞“旁门左道”——在东南亚卖老鼠药,不务正业。只有老厂长认为孙和平懂市场、懂贸易,是个人才。的确,孙和平的想法比较活络,人脉也广。他的几个老同学,可以帮北机厂起死回生。

杨柳是汉重集团的掌舵人,听说孙和平的难处后,杨柳提议孙和平带着北机厂,并入汉重集团。杨柳图的是北机厂的历史,一个百年老厂,可以为汉重集团做品牌背书。而随着北机厂的回暖,孙和平与杨柳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刘必定是红星重汽的股东。起初,孙和平“求救”的第一个对象,本来是刘必定。但刘必定心思比较贼,自己不愿出资,反倒撺掇孙和平去和银行骗贷,让孙和平打了退堂鼓。北机厂被救回后,孙和平开始打红星重汽的主意,想要吞并这个大集团。

三个老同学,一出商战大戏。剧集的题材虽然比较正统、沉重,但情节非常轻松,台词都比较日常化,可看性强。

旧日同窗把酒话当年、在企业利益和同学情谊之间拉扯的画面,撇去了题材带来的距离感,风格明快——剧集甚至在第一集开头处,用一出发生在东南亚的枪战戏吸引观众眼球,可见其追求适看性、避免题材“赶客”的苦心。

并没有触及国企改革的真正问题

《大博弈》的主体剧情,似乎套到任何行业里,都能成立。

北机厂被救回,是一个旧国企改制的问题——前期问题,是为什么要改、哪里需要改、怎么改?后期问题,是改制之后的盈利模式、发展前景。这些都是剧集的核心问题,但都被忽略掉了。

在前几集,剧集把重点放在“孙和平找钱”上。钱找到了,北机厂转眼就上市了,又开始搞吞并。整个过程,都撇开了生产线,只谈钱的事。这个百年老厂具体是做什么的,这个厂为何能延续百年,在近现代社会,有怎样的地位、作用,都没有谈到。

不去展现北机厂的具体业务,情怀就显得格外空泛。在拉投资的阶段,老厂长、孙和平都不停地回溯过去,背诵北机发展史,恨不得从前清讲起。前三集中,情怀式的热血演讲,上演了五六次。于是,情怀牌打得越多,北机厂具体业务的缺席,就越发明显。

孙和平的临危受命,似乎有种悲剧性的壮烈色彩。“百年老厂厂长”和“老鼠药贩子”之间的反差,又有一种喜剧色彩。从靠“旁门左道”赚钱,到以情怀为动力接手老厂,孙和平的形象是正面的、有光环的。

而关于商战博弈中的人性复杂,目前来看,也是比较欠缺的方面。剧集更多强调简单直接的事务处理,很多在原著中比较关键的部分,都被剧集简化了,如刘必定的犯法——完全避开灰色领域,商战还是商战吗?

剧中的很多台词都是口号式的,显得冗余,该给改革的实际工作让位——厂里群众去市政府上访、并购后的裁员,都在剧中被提及,但只是一笔带过。在展现几个主角的人情拉扯之间,剧集失去了真正的重点。

在阶级差异上,更多偏向上层

《大博弈》的商战故事,本应在周梅森的“安全区”内。但《大博弈》引起的话题讨论,远不如《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那样多。

在现实主义题材走向流量场时,我们不难发现几个简单、直接的热剧关键词——女性、原生家庭、阶级差异。如果说《人民的名义》是从阶级差异出发,满足了大众的爽点,那么《大博弈》在这其中,则一个都不占。

《大博弈》更多是从上层视角,去叙述国企改制的过程。然而,国企走怎样的路,不仅是国计,更是民生。在《大博弈》中,百姓阶层、工人群体,是完全隐身的。

那些主角们在KTV与美女勾肩搭背谈生意的画面,纵然写实,但也惹人厌烦。几位主角手握上万职工的岗位,权力争斗搞得风生水起,价值停留在口头,酒肉都吃进肚里。剧集本就没有去展现实业技术的具体发展,这样的“商战”,显得普通又随意,不像是脑力劳动,更像是试探风口吹向了哪。

因此,《大博弈》有一种莫名的“小格局”。商战题材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此类题材讲的不只是人与人的游戏,更多的是群体与群体、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的游戏。《大博弈》中,主角从融资到改革,几乎所有重大举措的实施过程,都是几句话的事,仿佛只要身居高位,就可以完全不受牵制。

这可能也是《大博弈》播出至今,存在感不强的原因。这几年,普通百姓的受制感越来越重。资本家把游戏玩得风生水起,老百姓在看不见的地方叫苦不迭。剧中的很多细节,都在无形中强调着阶层的差异。

上万员工工资是否被拖欠,上层阶级的一顿饭就决定。上千万的款项能否被批,一句“老同学”的情怀就拍板。这好像正中了当前大众的痛点——踩中的不是需求点,而是伤口。

诚然,中式商战,就是如此“简洁明了”,种种限制,也让《大博弈》的剧版不会有小说版本那么辛辣。但在一个百年老厂的历史故事中,人情往来成为故事主体,所谓的“博弈”,值得细品的那一面就被削弱了。

总之,一个企业故事、工厂故事,没有技术、没有工人,没有落到实处的方方面面,喊出的价值再高尚,也难掩其空洞的本质。